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事跡簡介
蘇伯民,男,漢族,研究員職稱,博士學位,F(xiàn)任職于敦煌研究院,長于文物保護方面的研究。
蘇伯民同志現(xiàn)為敦煌研究院保護所副所長,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在敦煌研究院從事壁畫保護的相關研究工作以來,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參加了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所、日本國立東京文化所的壁畫保護合作項目;同時還承擔了國家文物局下達的多個文物保護科研項目,在壁畫保護方面的長期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相關知識。蘇伯民同志在敦煌研究院十多年的工作當中,除承擔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務外,還積極努力,繼續(xù)深造,相繼在蘭州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成為了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為數(shù)不多的博士之一。
蘇伯民同志作為主要完成人承擔的國家文物局“古代土建筑遺址的保護”課題“PS與土建筑作用機理的初步探討”,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二等獎,所作的工作為PS加固土遺址奠定了理論基礎。參加完成的“莫高窟第85窟保護修復研究”,獲得國家文物局2004年度科技創(chuàng)新二等獎;與他人合作撰寫的《中國文物分析鑒別與科學保護》一書,于2001年出版。該書得到中國科學院2000年度自然科學出版基金的資助,是當年全國化學類獲得資助的四本書之一。該書獲得甘肅歷史學會2002年科研成果一等獎,并于2003年獲得甘肅省第八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同時,還獲得了敦煌研究院的多項科技獎勵,發(fā)表了論文二十多篇。2003年,作為課題主要完成人,承擔的國家文物局科研項目“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研究”,已在2004年初通過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鑒定,受到了良好的評價。課題完成后,又受國家文物局指派,于2004年初,參與編寫國家文物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研究報告》,完成了報告的編寫工作。
蘇伯民同志具有較好的英語和日語能力,在長期的對外合作和交流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曾多次到美國和日本參加會議和進行文物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作為訪問學者,于2000年-2002年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壁畫制作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董治寶,男,漢族,1966生,中共黨員,研究員職稱,博士學位,長于風沙物理學研究,F(xiàn)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
董治寶現(xiàn)為中科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他作為我國風沙物理學的青年學科帶頭人,多年來一直從事沙漠科學研究。他近年來承擔了若干重要研究項目,在風沙物理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成績顯著,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10余篇,其中,SCI和EI收錄論文近60篇,合作出版專著2部。研究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積極影響,使我國的風沙物理學研究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突出的學術成就有:
他較早地開展了我國北方土壤風蝕研究,建立了適用于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土壤風蝕過程。在學術界積極倡導風沙物理學與大氣邊界層科學的交叉研究,不僅形成我國風沙物理學研究的重要特色,而且引發(fā)了國外同行對該問題的關注和愈來愈多的研究。通過大量的實驗修正了風沙物理學奠基人R.A.Bagnold關于“固定沙質床面空氣動力學粗糙度的1/30定律”,重新定義了關于活動沙質床面由風沙運動產生的“歐文效應”,提出了新的計算方法。提出了含水沙粒起動風速的計算方程,對風沙物理學中已建立的顆粒起動風速計算方程和輸沙量計算方程作了重要補充和擴展。通過大量的實驗,測定和計算了風沙流中風沙顆粒運動對氣流的阻力,證明了風沙流是分散相阻力不可忽略的特殊氣固兩相流。
他在改善我國沙漠科學研究條件方面做出了有益貢獻。針對沙漠研究中實驗和野外觀測條件惡劣,許多常規(guī)儀器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的狀況,自行研制儀器設備,先后主持和參與了20多套沙漠研究專用儀器的研制與開發(fā),已有10套獲國家專利。自行研制的防沙風速廓線采集系統(tǒng)不僅為其研究獲得了大量的可靠實驗數(shù)據(jù),而且被國內外同行采用。
董治寶研究員是品學兼優(yōu)、扎根西部、獻身沙漠研究的青年學者,近年來受到了各種獎勵,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中組部選為中央直管專家,2005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