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姨,我是祝青。你這兩天怎么樣?上次買的菜都吃完了嗎?還需要點啥,我出去時給你捎上……”
四年來,幾乎每隔一兩天,秦州區(qū)東關街道十方堂社區(qū)衛(wèi)校家屬院80歲的居民馬秀云,都會接到這樣一個問候電話。
給馬秀云打電話的人名叫楊祝青,她們倆住在同一個家屬院,互為鄰里。近幾年一直獨居的老人因眼疾發(fā)作雖多次手術,但依舊無法改變視力一天天下降的現(xiàn)實。四年的時間里,64歲的鄰居楊祝青盡自己所能幫助和照顧老人,用愛心溫暖孤寂的老人,讓她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馬秀云四年前從麥積區(qū)搬來衛(wèi)校家屬院居住,閑聊時認識了楊祝青,交談中因兩人很投緣,所以來往比較密切。當了解到馬秀云的7個孩子大多都在外地,距離最近的女兒也在麥積區(qū),只留她孤身一人在此居住后,楊祝青便將照顧老人當成了自己分內(nèi)的事。生活中,老人不論遇到大小事情,只要一個電話,她保證隨叫隨到,毫不懈怠。
早在1995年,老人就因青光眼到蘭州做手術,但術后左眼失明。2011年老人的眼睛又做了一次手術,仍不見好。去年十月,老人再次去北京做完手術后回來,兩只眼睛便幾乎失明。由于視力不好,老人便很少下樓,平日里買菜、取藥,陪老人看病全靠楊祝青。遇到停電、停水,甚至電飯鍋、鍋蓋壞了,老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
“我的孩子雖然多,但他們都有自己的事要忙照顧不上我,只有祝青對我好,平時幫我買個東西,做碗飯都想著給我送來……”5月16日,述說著楊祝青對她的照顧,老人落淚了。
“老太太可好強著呢,原來愛寫書法,天天上老年大學可精神了。眼睛看不見后寫不成字,由于心里急老人很情緒化,心情難免大起大落,有時見到人就會難過。我也就是得空陪老人說說話,有需要時幫一幫!睏钭G嘁贿叞参坷先,一邊給記者解釋。
馬秀云告訴記者,自己退休多年,孩子們現(xiàn)在雖然生活都不錯,只是他們年齡也大了,如今各自家里都有難處,好強的她覺得只要自己能過得去就自己過,不想拖累孩子。近幾年眼疾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困擾,平日里別人十分鐘能干完的活,老人得摸著干半個小時;老人住在五樓,上下樓就成了問題……這一切被細心的楊祝青看在眼里,考慮到老人撥打電話不方便,楊祝青就每隔一兩天給老人打個電話,主動問問老人的情況。她的孩子們也因為母親有這樣的好鄰居,得以安心在外工作。每到逢年過節(jié)或打電話回來,孩子們都會主動問候楊祝青。
“祝青每次來,一進門就到廚房看我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沒有壞,饃饃長毛了沒有,再幫我把垃圾清理掉。有時看到我衣服、鞋子哪里破了就給我縫補一下,真的比自己的女兒還親。清明節(jié)我去了女兒家,回來看到門上掛著祝青送來的包子,我當時就落淚了,她真的啥事都替我操心,我們相處已經(jīng)有四個年頭了,對我的照顧她從沒有懈怠過!”馬秀云感慨地說。
其實楊祝青的經(jīng)歷也很坎坷,她對記者說,自己七八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人靠打工的微薄收入養(yǎng)活她和智障的姐姐,楊祝青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做飯,照顧家人。
“小時候家里困難,我們一家也沒少受左鄰右舍的接濟,現(xiàn)在生活好了,我也要盡可能地幫助別人!再說了,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很珍惜與馬姨的緣分,就當她是自己的母親一樣照顧,盡點心意!”楊祝青憨憨地笑笑說。
采訪中十方堂社區(qū)主任劉麗霞告訴記者,楊祝青的老伴從衛(wèi)校退休后又被返聘回來看家屬院大門,平日里,他們兩口子不光對馬秀云好,對家屬院居住的其他高齡老人都比較關心。遇到哪位老人幾天不下樓來,他們都會去敲敲門,關照一下老人。老人們有什么事,也愛找楊祝青兩口子,彼此之間相處得很融洽。
對此,楊祝青則笑笑說:“我這人就是這個脾氣,愛和老年人打交道,平日里只要做點什么好吃的,我就想著給這個老人拿點,給那個老人吃點,哪怕我就是不吃,自己也覺得高興,覺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