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線走進武山
水簾洞篇
(感謝天嘉交運集團為天水在線走進武山采風活動提供車輛服務)

水簾洞石窟群 Water Curtain Cave Grottoes
坐落在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鐘樓山魯班峽谷中。這里山勢挺拔,突兀壯觀;綠樹成蔭,山花爛漫;洞中泉水奔涌,山間溪流潺潺,景色幽靜宜人。
“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為理想的游覽勝地。該石窟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修建,主要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勝古跡,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簾洞在形似斧劈的試斧山東側之峭壁上,是一個約50米長,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當雨季,洞頂、洞壁泉水、雨水一齊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簾掩門,故得名水簾洞。洞內有四圣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殿等多座建筑,各殿、臺、亭、閣依自然巖洞有開有合,錯落有致,工藝精巧。其中尤以菩薩殿最為高大華麗。該殿上下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見底;上層橫匾大書“西山暮雨”四字,內塑當地民間傳說中的麻線娘娘;水簾洞的崖面上保存著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畫。整個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相輝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
拉稍寺創(chuàng)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與水簾洞隔山相對,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間的大佛高達40余米,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佛坐蓮臺上,蓮瓣間層刻有獅、鹿、象,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風檐以蔽風雨,檐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風過處,叮鐺作響。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
從拉稍寺沿溝進1華里處便是千佛洞,因壁畫繪千佛而得名。洞內原有7窟,現殘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畫,造像豐滿,神態(tài)各異。特別是菩薩像豐盈秀美,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遺風,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
武山縣水簾洞道路修復工程項目進展情況

武山縣水簾洞道路修復工程是《水簾洞文物保護規(guī)劃》的組成部分,是通往水簾洞景區(qū)的唯一通道,原有公路系2005年修建,在2006年8月發(fā)生的70年一遇的洪水中遭到嚴重損毀,大部分路基、擋墻被洪水沖垮,完全喪失了交通服務功能。武山縣委、縣政府經過縝密細致的調查研究,決定啟動水簾洞道路修復工程。按照縣上的安排,縣交通局先后三次邀請省交通廳專家親臨現場考察論證,吸取前幾次水毀教訓,對沿線水溫、地質情況進行了認真分析,于2008年10月、11月相繼完成了該工程的初步設計和工程招標,并于11月11日正式開工建設。

該道路全長2.658公里,總投資1300萬元。該工程于2008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漿砌片石擋墻2491米15762.54立方米,鐵絲籠3548.4立方米,水門檻341.56米2313.52立方米,涵洞11道53.68米。路基基礎工程和防護工程已全部完成施工任務,工程建設正在按工期安排有序進行,預計9月底前可完成全部建設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