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十景簡介
明清時的秦州,境內(nèi)有名勝古跡十處,古人稱之為“秦州十大景觀”!肚刂葜尽匪d,秦州十景,即:
一、“麥積煙雨”:指麥積山石窟。因地處茂密的森林中,氣候陰濕,每年夏秋,常有煙云繚繞山境,景色清幽而多變幻,故以“麥積煙雨”勝名。
二、“仙人送燈”:指仙人崖。據(jù)現(xiàn)存遺跡推究,仙人崖遠在唐宋時期已為較大佛寺,其地群峰環(huán)抱,林木蔥郁,風景清幽,為隴南少有的林泉佳境。地表含磷,每與夏秋酷暑深夜,常有磷火浮動,古人傳說是神仙攜燈往來,故有“仙人送燈”描繪。
三、“石門夜月”:指天水東南石門山,其山高聳入云,如劈如削,山上遍地松柏參天,修篁疊翠,古寺林立,風景奇秀。每年中秋,皓月從南、北二峰中升起,分外清幽,故得“石門夜月”稱頌。
四、“伏羲卦臺”:指三陽川渭南鄉(xiāng)卦臺山。史傳伏羲原籍成紀,卦臺山是伏羲氏畫八卦的地方。后人為了追念伏羲,在卦臺山修祠祭祀。其山為小孤峰,渭河自西環(huán)繞于北,又轉(zhuǎn)向東南流去,峰巔古柏參天,寺宇輝煌,風景秀雅,久譽為中國文化的發(fā)祥地。
五、“諸葛軍壘”:相傳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領(lǐng)軍北伐,恐蜀軍至隴右不服水土,命軍士各帶川土一包備用。軍至天水,飲水后覺秦地水土與川蜀水土無異,遂將所帶之土,堆積于天水城東教場南,成一土丘,此土丘至今猶存,遂為秦州之勝。
六、“天水瀛池”:指天水城西南天水郡之天水湖!肚刂葜尽吩疲骸翱で坝泻臒o增減。故有天水之名”!端(jīng)注》云:“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生,故漢武帝改為天水郡”。是為天水名稱之由來。天水湖又曰靈源,湖水清澈甘美,夏秋荷花盛開,風景幽美,其湖尚存。
七、“東柯草堂”:在街子鄉(xiāng)八槐村。史載唐代詩人杜甫,因逢“安史之亂”,關(guān)中戰(zhàn)火連年,民不聊生,迫使他棄官西行,至秦州東柯谷,在其侄杜佑處寓居三月余,后經(jīng)赤谷、鐵堂峽、同谷去成都。鄉(xiāng)人為了紀念詩人杜甫,在他住處設(shè)祠追念。杜公祠后改為子美小學(xué)。
八、“南山古柏”:指城南慧音山凹峴處的南郭寺。南郭寺為秦州著名古剎,創(chuàng)建于何時,無從考究,唐代詩人杜甫流寓天水時,南郭寺已是歷史悠久的古佛寺。他的秦州雜詩中有:“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的描繪。可知,南郭寺歷史久遠。寺內(nèi)有周柏唐槐,有氣勢雄巍的古建筑群,有隋塔、唐佛,有造詣高超的古雕塑,還有唐宋名人的墨跡。
九、“玉泉仙洞”:指城北玉泉觀。玉泉觀始建于元代至元丙子(公元1276年),明、清曾多次維修,其境內(nèi)占地約四萬一千多平方米,沿山古柏參天,殿閣輝煌,簷牙高啄,氣象軒昂,為城郊林泉佳境。觀內(nèi)有明眼泉、倉頡宮、神仙洞。神仙洞相傳為元代盧、馬、梁真人羽化處,“玉泉仙洞”由此而得。觀內(nèi)還有許多古碑碣,以元代趙孟頫親筆書寫刻制的石碑最為珍貴。
十、“凈土松濤”:指風景極為幽美的凈土寺。凈土寺位于麥積山后朱家后川東側(cè)山谷中,其寺環(huán)境幽美,寺周遍山青松挺立,山風吹來,松枝起伏擺動,勢如怒濤洶涌,因有“凈土松濤”描寫。
選自《秦州志·藝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