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公選“村官”的別樣“仕途”
在天水,通過公選的村干部上任后想發(fā)展、謀發(fā)展的信心十足,但是,這些公選村都是基礎條件差、發(fā)展緩慢的后進村,村上無錢辦事、無能力辦事的問題比較突出,面對這些困境,公選村干部又是如何開展工作,推動落后村發(fā)展的呢?
四件實事解開了落后村的死結
在甘谷縣城,提起新興鎮(zhèn)雒家村黨支部書記丁進義,人們都說,那可是個攢勁的書記,剛當選那會兒,為了親近老百姓,賣掉了紅旗轎車;為了一心投入到村里的事業(yè),轉讓了自己經(jīng)營紅火的磚廠。
談起這些,丁進義苦笑著說,他當這個村黨支部書記完全是被“逼”的。
丁進義雖然出生在這個村子,但是18歲后他參軍成了一名軍人,1983年,轉業(yè)到了縣石油公司,便在縣城安家落了戶,1993年,與朋友合伙辦起了雒家磚廠,生意興旺時,年收入達20多萬元。
就在他事業(yè)蒸蒸日上時,雒家村的村班子卻進入最為困難的時期,誰來挑起村班子的大梁,新興鎮(zhèn)領導將目光瞄準了他。從2003年3月份到10月份,鎮(zhèn)領導前后跑了11趟,做丁進義的思想工作。丁進義不同意,領導說那就召開村民大會進行選舉,丁進義說,選就選,因為他很少在村里呆,沒有群眾基礎,心想不會選上的,誰知最后他竟以90%的高票當選,就這樣被“逼”上了村黨支部書記的位子上。
面對高票當選,丁進義當即向大家表態(tài):要為村民做好遺留問題、危校改造、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和道路硬化四件事。
接下來,丁進義就住進了村委會,第一件事就是解決村里的矛盾和糾紛。丁進義感嘆,反映問題的農(nóng)民排起了長隊,登記了三天時間,土地分界、宅基地劃分、鄰里關系等大小問題有400多件。
丁進義說,要做好一村之長,首先是要解決好村里的矛盾糾紛,這樣才能理順群眾的情緒。他用18天時間解決了200多件,老百姓看到丁進義為大家的事拼了命,剩下的都自己解決了。
第二件事就是集資建學。由于村里的學校年久失修,成了危房,2003年年底,丁進義個人帶頭捐款5萬元,全村人都感動了,5萬元在當時來說,就可以到縣城買一套樓房。有了丁進義作表率,全村捐款10萬多元,隨后他又爭取到省石油公司資助的20萬元,縣上幫助了30萬元,共籌資86萬元,不到半年時間,一幢漂亮的三層教學樓拔地而起。
站在雒家村北山頂,放眼望去,滿眼是綠油油的千畝大蔥地,這是丁進義為村民承諾的第三件事,通過大力調整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引進了新品種大蔥,畝產(chǎn)量由原來的3000斤增加到1.5萬斤,增長了5倍。
丁進義說,如果趕上好的行情,一畝大蔥能收入1萬元以上。目前全村大蔥種植面積達到1400畝,蒜苗套種地膜洋芋800畝,農(nóng)業(yè)年創(chuàng)收1200萬元,戶均收入1.7萬元,全村總收入由2003年的600萬元發(fā)展到2007年1700萬元,成了甘谷縣的首富村。
走進雒家村,給人的另一個感受,就是村道全部用水泥硬化了。老百姓說,以前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泥濘難行,現(xiàn)在出行方便多了。
如今四件事全部落實了,雒家村由一個落后村發(fā)展成了先進村,面對中央提出的新農(nóng)村建設,丁進義又以超前的眼光,為雒家村的新農(nóng)村建設開始忙碌了。
甘谷縣委書記王子生說,雒家村5年時間變化這么大,關鍵是公選出了一位能帶領村民致富的好支書。
為百姓辦實事才能得到擁護
樊峽村地處清水縣城北郊,距城區(qū)3.6公里,該村雖然距縣城較近,地理位置比較優(yōu)越,但是由于村班子軟弱渙散,發(fā)展思路不清,農(nóng)民群眾生產(chǎn)生活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成了永清鎮(zhèn)川區(qū)周邊有名的后進村。
2007年11月,清水縣選擇樊峽村等10個后進村,面向全社會公開選拔了村黨支部書記,馬貴軍當上了樊峽村黨支部書記。
馬貴軍說,要想在村里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必須要為他們辦幾件急需的實事。
樊峽村唯一通往外界的一條村道因受樊河沖擊時常晴通雨阻,全村人要用的東西進不來,想賣的東西出不去,行路難成了影響樊峽村發(fā)展的瓶頸。馬貴軍提出,要對多年來一直沒有修通的這條道路進行拓寬改造。
在沒有資金沒有項目的情況下,馬貴軍和干部群眾以及在外工作的人員捐款3萬元,農(nóng)閑時組織發(fā)動群眾拓寬道路。目前,該村道路建設已被縣交通局批準立項。
解決遺留問題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也容易得罪人,因此在農(nóng)村有著后任不理前任賬的說法,但是馬貴軍對原任村班子的財務進行了清理,對村采石廠拖欠的承包款、土地租用費進行了清理催交。對采石廠和磚場用地先收回所有權,然后按照村民優(yōu)先享有承包權,再面向社會公開承包的原則,重新進行了發(fā)包和租賃,得到了群眾的擁護。
公選后的村班子著力為群眾辦實事,贏得了民心,原來村民對干部 “只熱心村里的紅白喜事,不干實事”的看法得到了初步轉變,村干部說的話有人聽了,村上安排的事有人干了。
如今,樊峽村提出了“打基礎、興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思路,目標制定后,群眾對村上的發(fā)展充滿期望,信心十足。
清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思佳在調研了樊峽村后說,馬貴軍通過公選當上村黨支部書記后,著力為群眾辦實事,贏得了民心,使村班子的號召力、凝聚力增強,確實起到了推動工作、激發(fā)活力、發(fā)揮表率的作用。
尊重群眾夯實發(fā)展的基礎
羅灣村是四門鎮(zhèn)的一個山區(qū)村,由于干群關系緊張,村上遺留問題多,村中更沒有發(fā)展起來主導產(chǎn)業(yè),是個名副其實的“爛攤子”。
人們也許想不到,這樣一個村,卻是一名外村人接手當了家。汪東1984年參軍,1986年曾因表現(xiàn)突出,榮獲一等功。1989年被組織安排到武山縣造紙廠任廠辦公室主任,工作了17年。
2007年12月,他參加了全縣村黨支部書記公選。
“你一個外村人,到羅灣村去,人家會聽你的嗎?”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汪東時,他說,這些問題他也想過,只要一心為群眾為實事、辦好事,相信群眾會支持的。
2008年1月,經(jīng)過筆試、面試、答辯、組織考察,汪東從40名競選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羅灣村黨支部書記。
迎著新年的第一場雪,汪東把被褥一背,住進了羅灣村。他上任后,首先從關心群眾的生活入手,積極走訪離任村干部、老黨員和致富能人,征求在外工作人員和外出務工返鄉(xiāng)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召開黨員大會和群眾代表會,進一步明確發(fā)展思路,討論制定了新一年工作計劃和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
一位75歲高齡的老黨員說,他由于行動不便,這幾年很少參加過村上的各種會議,今年春節(jié),汪書記把他背到大隊部參加了黨員大會,討論村里的發(fā)展思路,可見他十分尊重群眾。
汪東還帶領村主任在黨員群眾中大量走訪、調研,積極化解群眾矛盾,解決遺留問題,理順群眾情緒。經(jīng)過近半年的不懈努力,村里遺留的大部分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和處理,從此,老百姓親切地稱呼他為汪書記。
汪東說,接下來他把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和改善基礎設施、優(yōu)化環(huán)境作為凝聚人心、謀求發(fā)展的大事來抓。通過召集群眾“一事一議”,投工投勞的辦法,組織群眾集資3萬多元,對村組巷道進行了硬化;春季完成地膜玉米種植400多畝;還爭取到了8萬元人畜飲水工程。
村民們感激地說,汪書記上任以來,村子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發(fā)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