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足跡中,大大小小的石窟在這片土地上成為最好的講述者。它們既有“東方雕塑藝術(shù)館”的美輪美奐,也有懸崖絕壁上的北魏與盛唐,流傳千百年的神話故事與人間百態(tài),記錄在這一個個洞窟之內(nèi)。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造型姿態(tài),卻都講述著唯一的歷史,以及天水大地上人們曾經(jīng)熾熱的情感。天水的石窟——記載了千百年的故事,也讓這遺留的歷史情懷,繼續(xù)傳承千年!

大像山石窟
站在甘谷大像山腳下,便可以看到大像山石窟的代表所在——懸崖峭壁中端坐著一尊大佛,大佛為石胎泥塑,開鑿于北魏,歷經(jīng)四朝三百多年,至唐代趨于完善,在建造時間上和中國四大石窟并無多大差異。但大像山大佛的蝌蚪狀胡須,在全國石窟佛造像中極為罕見,秉承了古印度犍陀羅的風(fēng)格,雖然頗為奇特,但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大像山石窟在開鑿時期佛教文化的影響之深。也可以說,大像山石窟的大佛是佛教文化擴散、中外文化融合的一個歷史見證。
除了大佛外,大像山還有碑文、窟龕等遺跡二十余處,其中窟龕部分為僧人修行的禪窟,這在全國的石窟中并不多見。石窟中的塑像多數(shù)為現(xiàn)代重塑,如雙明洞、千佛洞等,造型生動活潑。
石窟故事:
傳說清代一位商人經(jīng)過大像山附近時不慎落入河中,掙扎之際望見山上大佛,便在心中許愿:如能得救,必為大佛鍍金。忽然他如有神明拉扶,瞬間得以脫險。可是在還愿為大佛鍍金時,最后卻缺了點黃金,工匠此時幫他想了個辦法——為大佛畫上胡須,巧妙地掩蓋了黃金不足的事。傳說雖然不足為信,但《佛本行經(jīng)》中卻有“我自剃發(fā)已,須發(fā)皆盡,唯有二髭,雖剃不落”的記載。

羅漢崖石窟
羅漢崖位于麥積山石窟西側(cè)的豆積山,因山勢呈現(xiàn)棱錐形,群峰聳崎連突,形似積豆而得名,其西北一峰形狀酷似竹編油籠,當(dāng)?shù)胤Q為油籠山,佛龕造像就在油籠山崖壁中腰。
據(jù)傳羅漢崖佛龕開鑿時間早于麥積山石窟,故當(dāng)?shù)亓鱾饔小跋辱徚_漢崖,后開麥積窟”的民謠。據(jù)考證,羅漢崖石窟約建于北魏,但現(xiàn)已無北魏遺物。如今,懸崖峭壁上有一長方形敞口大龕,龕壁上有并排懸塑坐佛三尊。崖上佛龕周邊有面積大小不等的壁畫數(shù)塊,歷經(jīng)風(fēng)吹雨淋略有斑駁。同時還有四十余米長的摩崖廊道,其間雜以大小窟龕及僧房遺址等。
石窟故事:
麥積山石窟聞名遐邇,但與之相距約2.5公里的羅漢崖上的“三世佛”卻鮮為人知。據(jù)考證,羅漢崖的三尊“三世佛”是北宋初期的作品,分別為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代表著前世、今生、未來之意。這三尊佛像在雕塑手法上既有唐代雕塑的豐滿,又有宋代雕塑的厚重,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對研究北宋早期的佛教文化與雕塑藝術(shù)有著彌足珍貴的價值。(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