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楷模之六:
三尺講臺 無悔人生
——記武山縣沿安鄉(xiāng)代課教師呂耀杰

在三尺講臺上,他把美麗的青春年華無私獻給了山村的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地追求著教書育人的崇高理想;連續(xù)25個春秋,他默默地堅守在沿安鄉(xiāng)草灘村仁峪教學點,用勤勞和汗水塑造了一位鄉(xiāng)村教師的光輝形象;他,就是武山縣南部山區(qū)最邊遠的教學點創(chuàng)始人呂耀杰;他,是這個教學點唯一一名教師,而且是一名代課教師;他,今年49歲,已步入人生中年,仍不改教書育人的執(zhí)著初衷,把全部的信念和希望寄托在山村孩子們的身上。
“教書育人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這是人們對教師職業(yè)的崇敬和贊美。
“我的職業(yè),我的學生,是太陽底下最燦爛的一束光輝,我要用一生的熱情和心血來呵護和守望!边@是呂耀杰對教育事業(yè)的深刻理解和真情詮釋。25年如一日,他執(zhí)著地守望著他心中的那一束陽光,譜寫了一曲平凡的鄉(xiāng)村教師之歌。
4月中旬的油菜花正在綻放著濃郁的芬芳。從沿安鄉(xiāng)政府駐地出發(fā),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我們來到了仁峪教學點。大山腳下,寬敞的操場中間一排整齊的磚瓦房格外顯眼,一副木制的籃球架擺在操場的兩邊,太陽暖暖的灑在操場上,陽光透過玻璃窗照進教室,朗朗的讀書聲在大山之間久久回蕩?吹轿覀兊牡絹恚谒奚醾湔n的呂老師熱情的迎了出來。與呂老師的聊天中我們了解到,沿安鄉(xiāng)草灘村仁峪組是個擁有400多人的自然村,村上的學生去最近的西溝小學上學要走4公里的山路,因為地處山區(qū),每個村子距離都比較遠,孩子們上學回家來回需要走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所以中午孩子們都不回家,就只能在學校隨便吃點干糧喝點水。雖然條件艱苦,但孩子們都很好學。
考慮到山村孩子們上學難,1986年沿安鄉(xiāng)黨委、政府決定在仁峪自然村創(chuàng)辦一所小學,并決定讓高中畢業(yè)不久的呂耀杰負責教學點的工作。教書育人是呂耀杰夢寐以求的理想,他和鄉(xiāng)親們一起人拉肩扛,將村里的三間破草房改建成了土木房,并壘起了廁所,建起教學點,當年招收了9名學生,桌凳都是村里群眾捐的,就這樣他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
呂老師告訴我們,學,F(xiàn)在就三個班,分別是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學校至今就他一個老師。走進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生們正在寫作業(yè)。教室內(nèi)整齊的擺放著七張嶄新的課桌,黑板中間用一條白線隔成兩半,一邊寫著《靜夜思》,一邊畫著長方形和正方形?拷白拥囊慌攀菍W前班的學生,另一邊則是一年級學生。老師給一邊上課時,另一邊的學生就看著黑板做練習題。走進他簡陋的辦公室,墻上張貼著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整整齊齊的堆放著學生檔案,報刊圖書和教具器材。雖然是僅有一名教師的學校,也細心的制定學校工作計劃,德育計劃,安全教育計劃。語文、數(shù)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各科都要細致備課,規(guī)范書寫,在教學上他從來不懈怠和馬虎。在他的辦公桌上,放置著幾沓整齊的學生作業(yè)本翻開他批閱過的每一本作業(yè)本,一個符號、一個評語都書寫認真、規(guī)范。翻開作業(yè)批改記錄、學生家訪記錄、學生成長記錄等各項記錄齊全詳實。在他的另一張辦公桌上,經(jīng)常存放著幾摞厚厚的嶄新的書籍報刊,有新課程新理念的,有師德建設和法制教育的。還存放著幾摞平時的學習筆記、教育心得。他堅持不斷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教室的學習園地里,學生的手工制作、表揚與警示、學生的作業(yè)展,每一個細微之處,無不透視出他的心血和汗水。25年來,他的學校一直是“一校、一師”,他在這樣特殊的崗位上,總是默默耕耘,無私奉獻。

25年來一直堅守在這塊土地上。雖然報酬不多,但家里人很支持,自己也干的很開心。他就像母親一樣關心和愛護著他的每一位學生,有些家庭十分困難的學生沒有像樣的作業(yè)本,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代課費給學生買作業(yè)本和實用的學習用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總是默默地關心著孩子們,25年來,他記不清幫助過多少名學生。
在25年教師育人的生涯中,呂耀杰從不計較代課費的多少,在外打工的一些朋友勸他說:“老呂,當老師工資不多,是個娃娃頭,操心大,不如跟我們?nèi)ゴ蚬ぁ泵看萎斅牭竭@些話,他總是一笑置之。
25年來,他完全可以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外出打工掙錢,但他舍不得渴求知識的孩子。直至今日,他還“單兵”奮戰(zhàn)在仁峪教學點,執(zhí)著地守護著渴求知識的孩子。25年來,他一直戰(zhàn)斗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用真心、愛心、真情,在三尺講臺上寫就了對山村教育事業(yè)的忠誠。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是村里出現(xiàn)的一大難題,為了幫助和管理村上的留守兒童,他耐心說服家人,拋去家務和農(nóng)活,讓妻子幫助孩子做些可口的飯菜。還經(jīng)常利用課余時間與他們談心做游戲,讓一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也能享受到父母的關心和疼愛。放學后給他們補習功課檢查作業(yè),犧牲雙休日到他們家中家訪,了解他們家庭情況,與孩子的爺爺奶奶一起商量教育方法。2007年,呂波濤同學在家里玩耍時,腿骨摔斷了,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照顧,奶奶體弱多病,無力照顧,為了使這個學生不缺課,他背著孩子上學,一背就是三個月。家住學校門口的一位老黨員和鄉(xiāng)親們說,多年來,呂老師從沒有無故放過一天假,從沒有因私耽誤學生一節(jié)課,每逢刮風下雨,總是見他背著學生,拉著學生,往返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25年來,他精心呵護著每位學生,特別是對那些留守學生和家庭貧困的學生,總是給予無微不至的無私關懷。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農(nóng)村基礎教育。他搶抓機遇,積極主動的爭取項目改善辦學條件,2010年在縣上和鄉(xiāng)上的大力支持下,籌集一批資金,將原來三間教室改建成五間校舍,一間用作庫房,一間用作辦公室,三間用作教室,并在相關單位的幫扶下配備了木質課桌凳和一些教學器材。平整了籃球場,添置了籃球架和乒乓球臺,拉起了圍墻,安裝了鐵門。如今的學校國旗飄揚,綠樹成蔭,書聲朗朗。
25年來,都是他一個人包班教學,因常年在講臺上講課,繁重的工作量使他積勞成疾,他患有嚴重的慢性咽炎,說話聲音嘶啞,每次復發(fā),都咽喉紅腫,說話、吃飯都困難,妻子勸他休息治療,他總是生氣的說:“那學生們怎么辦?”妻子知道他的脾氣,犟不過他,為了不耽誤他的那群孩子們上課。只有去村醫(yī)那里買些消炎藥。
目前,仁峪小學開設三個班,共23名小學生,入學率達到100%。25年仁峪村考取了十多名大學生,這與他和他創(chuàng)辦的學校的基礎教育密不可分。仁峪村無論是男女老幼都官稱他為“老師”。這不是客套和逢迎,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摯的愛戴和尊敬。2012年他被評為首屆感動武山十大道德模范助人為樂模范。
采訪結束,伴隨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我們踏上了返回的路程。我們相信,在這個學生愛學、老師樂教的校園里,笑容會更加燦爛,笑聲會更加甜美。(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