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家鄉(xiāng)大約三十歲以上的男人們不論窮富,尊卑,凌晨和晌午都要喝一罐(下一次茶葉稱一罐)罐罐茶。隨著年齡漸長,才知道罐罐茶也有高低之分。家道小康以上的戶,喝中等偏上的新茶,煨茶的燃料是從南山里運出來的木炭,紅泥小爐上置一個銅壺,盛茶的是細(xì)瓷茶盅。貧窮之家喝的是帶梗的粗茶,爐子置一個沙鍋,盛茶的是粗瓷小盅。
一九五八年以后糧缺、茶亦缺,和糧食一樣茶也實行計劃供應(yīng)。農(nóng)村每戶有一個購物證,除供應(yīng)針頭線腦外,每月每戶可供應(yīng)粗茶一兩或二兩,我家沒有人喝茶,這一,二兩茶葉指標(biāo)就讓給三叔礪齋公了。一九六三年的上午,三叔匆忙來家里要購物證,說同隊的老錢今晨從上大路供銷分店中,買來一兩茶葉,葉多梗少沒有霉味,老錢還說這次來的茶葉是用茶葉包子裝的,是真正的紫陽茶葉包子,不是以前的麻袋包裝。三叔問訊后,自然不敢怠慢。晌午時分才拖著沉重腳步,手里捏著買來的二兩粗茶。對我倆說今天還算運氣不錯,雖然等了些時辰,但還是買了真正的紫陽茶。這還靠了公社的高書記。原來等他去時,早晨賣的一些紫陽茶已不到二斤了。供銷社的售貨員說,這一點要留給公社的干部,要買就買腳地下麻袋里的茶葉,要不買就等下一次進的茶葉。三叔看了看有些人從麻袋里買出的茶葉,梗長葉碎,有一股刺鼻的霉味。心想只等再等兩天。轉(zhuǎn)回路上碰見了高書記。湊巧高書記這天心情很好,還主動向三叔噓寒問暖,并問他從那里回來。三叔說明原委,高書記說你跟我走。我去給你說說請。就這樣在高書記鼎力相助下,才買來了這二兩茶葉。我聽了以后,心中不以為然,順便冒出了一句不恭話。茶葉又不是糧食,還用費那么大的力氣。三叔這天買上了稱心的茶葉,又受到書記的禮遇和關(guān)照,心情很好。他對我倆說,茶喝慣了也成癮。每天喝上兩罐,可以興奮神精,消除疲勞。還有止嗽平喘的功效。當(dāng)時我對茶葉的功效有些犯疑。后來偶閱陸羽的《茶經(jīng)》稱“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痙、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F(xiàn)代醫(yī)學(xué)也說茶葉中含有茶堿和咖啡因,確實有興奮中樞神精以及止嗽平喘,利尿抑菌的作用。想到這里,深感自己當(dāng)時知識淺薄,愧疚當(dāng)時內(nèi)心中對三叔的不恭。
去年到杭州大女兒處住了一月時間,正值清明節(jié),街上和景點到處都是介紹龍井明前茶的廣告。每兩(50克)售價20元至80元不等。所以上中下各買一兩。我倆雖說僅有十多年喝茶的歷史,由于我倆沒有任何其他嗜好,所以子女們外出,總是帶一些名茶來讓我倆享用。久而久之,我倆只要端上茶杯,輕啜少許就能從色香味形中辨出產(chǎn)地,品名和優(yōu)劣?蛇@次買來的明前新茶,用杭州的自來水燒沸的水沏出茶,反復(fù)比較難分上下。后來女兒托人從錢塘江源頭的開化縣買來正宗的明前茶幾盒,反復(fù)品茗依然難分仲伯。請教斜街一位炒茶的師傅,他說茶貴鮮嫩,以清明前后采摘的嫩芽為最佳,以后每月采摘一次,質(zhì)量則一次不如一次。他說海拔較高,沒有工業(yè)污染的產(chǎn)地的茶葉最佳,開化的茶葉理論上優(yōu)于西湖龍井,不過西湖龍井出名,人們一般是慕名而買。炒菜師傅說茶貴新鮮,隔年的茶葉就不值錢,放置兩年以上的茶葉,就已經(jīng)是垃圾飲品了。聽了茶師傅的一番忠告,我來整理志奇她們的柜櫥,儲存兩年以上的茶葉就有六、七盒,一些和岷縣的當(dāng)歸放在一起,另一些和大料、花椒、鹼面、蘇打粉相拌。杭州終年濕潮。這些茶葉盡管包裝考究,但已色灰味霉,只好全部送進垃圾桶內(nèi)。
我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尚崇精儉之人。想著想著不由自主的悲愴起來。三叔在世時,把一、二兩粗茶視為尤物,高書記讓他買了二兩梗少葉多的茶,他經(jīng)常惦記其恩德。如今我把好幾斤上等名茶視著敝履,毫不猶豫的送進垃圾桶內(nèi)。心想三叔那年頭的窮愁潦倒,缺衣少食,連一兩像樣的茶葉臨終時也沒喝上,不禁唏噓不已,熱淚盈眶。